心血管健康是现代人绕不开的“健康课题”,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,正悄悄盯上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和中老年人群。而湖北嫦娥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新产品——复合从容肽粉,凭借鹰嘴豆发酵物粉、肉苁蓉(荒漠)粉、鲟鱼低聚肽和富硒灵芝粉四种核心成分的协同作用,为心血管健康搭建了一套“全链路防护系统”。
鹰嘴豆发酵物:肠道里的“脂质清道夫”
被称为“豆类之王”的鹰嘴豆,在航天育种技术的加持下焕发了新活力。其发酵菌株——枯草芽孢杆菌(CEGF-TKJ-005)并非普通菌株,而是历经航天诱变培育的“超级菌株”。2024年,该菌株随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“实践十九号”进入太空,在13.5天的在轨飞行中,经受了微重力、强宇宙辐射及高真空环境的考验。经地面筛选发现,该菌株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提升。在发酵过程中,能特异性地激活或转化鹰嘴豆中原本存在的丝氨酸蛋白酶原,使其转化为高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,发酵后,酶活性显著提升。与此同时,该菌株还能将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(分子量<1000 Da,吸收率达65%),并将淀粉转化为易吸收的还原糖,解决了传统豆类“消化吸收难”的问题。
更关键的是,如表1所示,发酵让鹰嘴豆的膳食纤维总量从23.58%跃升至42.04%。其中,水不溶性膳食纤维增加1.65倍,进入肠道后会形成“网状结构”,像海绵一样吸附多余脂质;可溶性膳食纤维占比提升至8.36%,则成为肠道益生菌的“营养餐”,间接维持代谢平衡。
表1 鹰嘴豆发酵前后基本成分含量
此外,发酵24小时后,鹰嘴豆的总酚含量如表1所示达峰值,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82%,能减少血管内皮的氧化损伤;异黄酮活性形式(如鹰嘴豆芽素A)含量飙升,可辅助调节脂质代谢——这些变化,让鹰嘴豆从普通食材变成了“心血管守护者”。
图1 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变化
荒漠肉苁蓉:氮源赋能的“双向增效剂”
生长在新疆的荒漠肉苁蓉,不仅是被誉为“沙漠人参”的千年草本,更以优质氮源的身份,成为太空菌发酵鹰嘴豆的“黄金搭档”。其含有的苯乙醇苷、多糖、皂苷等活性成分,在为菌株提供氮营养的同时,自身也在发酵中实现“功效升级”。
作为氮源,荒漠肉苁蓉中的生物碱与皂苷形成“缓冲体系”,稳定发酵环境的pH值(维持在6.5±0.2),为太空菌分解鹰嘴豆提供适宜条件;其含氮物质被菌株代谢后,还能促进自身活性成分的释放:苯乙醇苷游离态含量增加50%,抑制脂质过氧化的能力更强(丙二醛生成量减少40%),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;分子量约5000 Da的酸性多糖经发酵降解后,更易被吸收,激活巨噬细胞活性的效率提升35%,促进血管修复因子(如VEGF)分泌,维护血管弹性;皂苷与生物碱则协同抑制胆固醇合成关键酶(HMG-CoA还原酶),使胆固醇吸收率降低30%,与鹰嘴豆发酵物的“脂质吸附”作用形成互补。
动物实验结果(图2)显示,经“荒漠肉苁蓉氮源+太空菌发酵鹰嘴豆”协同干预的小鼠,甘油三酯(TG)、总胆固醇(CHO)、低密度脂蛋白(LDL)降低幅度较单一成分组提升40%以上,高密度脂蛋白(HDL)升高28%;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减少65%,血管内壁增厚程度降低58%。这意味着,荒漠肉苁蓉作为氮源,既可以“赋能”鹰嘴豆发酵,又可以“激活”自身的功效,从“减少脂质沉积”、“修复血管损伤”、“抑制斑块形成”三个维度,为血管“减龄”。
图2 给药前后各组血脂四项水平
鲟鱼低聚肽:血管弹性的“调节剂”
有着“水中熊猫”之称的鲟鱼通过两次酶解工艺,鲟鱼骨中的胶原蛋白被分解为平均分子量仅500道尔顿的小分子肽,无需消化即可被小肠直接吸收,甚至能通过口腔黏膜快速进入血液,生物利用度远超普通胶原蛋白。实验证实,鲟鱼低聚肽能改善血管弹性,促进血液循环。同时,其含有的活性肽能辅助调节血压,与鹰嘴豆、荒漠肉苁蓉形成协同效应。
富硒灵芝粉:抗氧化的“终极防线”
富硒灵芝粉是“抗氧化战队”的核心成员。它通过生物转化富集有机硒(含量达2 mg/g),能显著提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(GSH-Px)活性,协同灵芝多糖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,双重清除自由基,减少血管内皮的氧化损伤。动物实验显示,富硒灵芝粉干预后,小鼠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(MDA)含量减少40.4%,效果远超普通灵芝和无机硒。这种强大的抗氧化能力,能延缓血管老化,为心血管健康筑起“最后一道防线”。
复合从容肽粉的四种成分分工明确又协同作战:鹰嘴豆吸附脂质、荒漠肉苁蓉抑制合成、鲟鱼低聚肽改善血管弹性、富硒灵芝粉抗氧化,共同形成“调脂-护管-抗氧化”的闭环。对于关注心血管健康的人群来说,复合从容肽粉就像一位“私人健康管家”,用天然成分的力量为心血管的健康保驾护航。(马郁洁)